3萬理財品竟是年金險 新華保險員工銀行賣保險

3萬元購買理財產品,卻被忽悠買了保險。日前,廣發銀行客戶吳小姐向記者投訴。

而記者連日調查也發現,諮詢理財產品,多家銀行首推保險;雖然保險公司員工不得在銀行駐點,但是保險公司員工現身銀行並推薦產品的情況依然存在。不僅如此,爲了銷售理財產品,銀行員工還隱瞞風險、誇大收益……

宾利添越超奢品牌旗舰级车型代表

投訴案例:3萬元買理財產品變保險產品

新華保險員工現身銀行賣保險

家住番禺的吳小姐向本報投訴,2013年9月29日,來到廣發銀行番禺支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在工作人員的介紹和推薦下,花3萬元購買了一款“銀行理財產品”。銀行工作人員表示,該產品期限爲5年,每年的固定收益爲利息+分紅,在5年期滿後,可以本金+利息一次性拿出。

Linbay翻车 民进党竟「多线开战」!媒体人惊呼:整合新变数

後來,吳小姐覺得之前購買的那份理財產品不合適,想轉爲銀行定期存款。於去年10月8日再次來到廣發銀行,找到此前接待吳小姐的工作人員。爲了打消吳小姐更換產品的念頭,該工作人員多次強調,這份理財產品比銀行定期存款收益要高,除了高收益外,還具有“保障功能”,同時還送了一份“財富珍鈔”。

不久後,吳小姐在網上看到“理財變保險”的案例,發現案例內容與其購買過程很相似,於是打電話給廣發銀行覈實,才發現原來那位工作人員並非銀行員工,而是新華保險業務人員,所購買的產品也並非銀行理財產品。

吳小姐回憶稱,前述兩次到銀行,都是隻有一個工作人員全程跟進,在前後兩次的銷售過程中,她都沒有看到過“年金產品”詳細介紹書與產品說明書,工作人員也沒說明該“年金產品”就是新華保險尊享人生年金保險。

今年以來,吳小姐多次到廣發銀行交涉。昨日,記者致電廣發銀行,相關人士表示,確實有這樣一個客戶投訴,目前吳小姐和新華保險正協商全額退保。該人士還強調:“新華保險的業務人員並非是駐點的,而是巡點。”據瞭解,按銀保新規,保險公司不能在銀行設駐點。

調查1:

12%存誤導 遠不如銀行理財產品收益

农业金库暨农渔会开办农安贷款 减轻民众购屋负担

日前,記者以普通顧客身份到多家銀行暗訪。當記者諮詢理財產品時,多家銀行的理財經理首推的是保險公司的產品。

在海珠區赤崗某農行網點的理財室,當記者諮詢理財產品時,理財經理首推:“有一種每年存的、固定12%的年化收益率。”該經理接着介紹說,交5年的錢,以後不用再存,每年都可以拿,要到15~後才能取回。有一種是銀行理財產品,幾十天的,年化收益率大概5.2%~5.3%左右。

當記者問12%收益率的產品是不是保險產品時,該理財經理也不直接回答:“是年金險。”

在記者的要求下,理財經理給了一份宣傳單冊。記者看到,與吳小姐一樣,推薦的產品也是新華保險公司的,同樣是年金理財保險計劃。後來新華保險的業務員也現身向記者推介該產品。記者嫌時間太長了,該經理說:“不用投入太多,每年5000元都可以存。如果是銀行那種,就要5萬起存,(年化收益率)5.2%~5.3%左右。”

不過,記者算了一筆數,如果購買這一款理財產品,每年3萬,5年15萬,每年可以拿回3600元的收益,15年後還可拿回158820元,15萬元可賺取6萬多元。

而如果是15萬理財,按照年化收益率5%來計算,15年的收益都超過10萬元,遠遠高於上述該款保險產品。

涉嫌:銷售誤導

相關數據:超七成消費者遇誤導

年初時,銀率網發佈的一項銀行零售業務的調查顯示,超七成消費者遭遇銀行理財產品銷售誤導。將銀行代銷的產品當銀行自家產品銷售仍然是發生最頻繁的誤導情況,其中保險當理財產品居誤導行爲榜首,佔比達32.66%。

調查2:

日本一架客机飞行中机舱内“冒白烟、飘汽油味” 紧急降落

非保本產品不提風險只說沒虧過

你我之间只有一墙之隔

此外,記者調查發現,多家銀行在推銷理財產品時,出現誇大收益率等現象。

3万理财品竟是年金险 新华保险员工银行卖保险

在赤崗的廣州農商行某網點,櫃檯工作人員稱理財產品直接在櫃檯可以購買。據介紹,目前收益最高的一款產品是160天年化收益率達6.5%,5萬元起購。

工作人員介紹,該款產品3月5日起息,8月13日到期可獲得收益1424元。“要買最好這幾天,怕額度認購完了就不能買了。”該人士表示,該款產品募集期從2月25日至3月4日,3月5日才起息,而記者調查時是2月26日。

當記者質疑該款產品非保本有風險時,工作人員表示:“我們銀行做了200多期,每一期都是利率定了多少就是多少,但是對外都必須這麼說,因爲銀監會監管之下是不能說這麼高的利率。我們這幾天都做了幾百萬。”

當記者問6.5%是不是預期年化收益率,工作人員解釋道:“是定了的,不會有浮動的。”

不過,奇怪的是,當記者表示要看產品說明書時,工作人員竟回答:“只有購買時簽約才能看。”

临沂丰田海狮4s店 丰田海狮优惠5万

聽到記者表示要購買,工作人員纔拿出產品說明書。記者看到,說明書上寫明“產品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5%~6.5%”。對此,該工作人員解釋道:“說明書一早印好的,所以是浮動的,現在開賣才定了收益率。”

但是,如果要購買該款產品,必須簽字證明閱讀了協議及說明書,而客戶協議上卻寫着要客戶自願承擔風險。

杰尼斯帝国覆灭!木村拓哉传留守 樱井翔感叹事务所「动作太慢」

記者發現,對於理財產品非保本、預期收益率的解釋,大部分銀行表示不會有虧損。農行的理財經理告訴記者:“該銀行的非保本產品都沒有出現過虧損,本金多少,收益多少都分毫不差到賬戶上。”

建設銀行理財經理也表示:“雖然是非保本,但我們銀行沒有做過非保本的,收益率原則上都能達到,我們每天進出這麼多客戶,沒有聽說達不到的。”

涉嫌:隱瞞風險、誇大收益

相關數據:172款產品收益遜預期

韩愈一篇文章被贬八千里,实在是“作死小能手”,一首诗写尽风骨

而據銀率網理財產品數據庫統計,2013年153家商業銀行共發行45825款理財產品,較2012年環比上升56.2%,其中有172款產品未達最高預期收益率,有6款理財產品到期零收益。

調查3:

反华闹剧!“香港媒体自由活动”诋毁国安法,为黎智英撑腰张目

理財產品投向不清不楚無法回答

《半导体》十铨2高频标准型记忆体 7月升级登场

走訪中,部分銀行的理財師只知道銷售結構性理財產品,給出一個預期收益率和投資期,但是對產品的結構、投向說不清楚。在建行,理財經理說“不知道,要看說明書才知道”,如果是非保本的,應該是拿去投資貨幣基金,如果理財產品購買貨幣基金時,寫非保本,實際上是能達到預期收益的理財產品。而保本理財產品一般是投資國債等。

對於投資去向,該經理表示:“每天有很多產品,若每個產品都要掌握投資方向,時間根本不夠。”

涉嫌:信息披露不透明

相關數據:51家銀行未披露信息

普益財富近日公佈去年四季度《銀行理財能力排名報告》顯示,100家商業銀行中有51家沒有對其運行中的產品披露運行公告。文/記者林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