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公佈,誰是瘋狂汽車城?
如果提到“汽車之都”,在許多人印象中可能無外乎就是幾個熟悉的城市,毫無懸念,那麼先請回答兩個問題:
中信杯黑豹旗终战 平镇高中逆转胜
第一,2022年新能源汽車產量最高的是哪個城市?
第二,2022年工業增加值和工業總產值排名全國第一的城市是哪個?
只憑直覺,恐怕很難有人能兩道題都答對。事實上,在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新浪潮顛覆傳統汽車業的同時,全國的汽車產業版圖也已經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例如在2022年,西安就以101.5萬輛的成績超越上海,成爲了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而工業總產值已經連續4年位居全國之首的深圳,更是在2022年奪得了全國工業增加值排名的冠軍,首次晉級工業“雙冠王”城市。
隨着今年各地前三季度經濟數據的陸續公佈,有媒體稱,深圳衛冕”工業第一城”的機率越來越大,目前前五名有望繼續鎖定深圳、上海、蘇州、重慶和廣州。
報道特別提到,工業前20強城市,汽車工業是他們的“最愛”。在各地統計報告中,20個城市15個都提到了汽車產業和充電樁的貢獻,都把新能源汽車作爲支柱和重點產業打造。甚至有觀點認爲,深圳和上海的工業霸主之爭主要是來自於新能源汽車的霸主之爭:深圳比亞迪現在已經遠超上海特斯拉。
確實,單從三季度業績來看,比亞迪財報中更亮眼的是“毛利率”表現,比亞迪毛利率達到22.2%,連續三個季度超越特斯拉,如果剔除比亞迪電子的影響,只看汽車業務,其毛利率接近25.7%。作爲對比,特斯拉毛利率爲15.7%。
但在新形勢下,“汽車之都”的稱號能花落誰家,恐還難有定論。那就讓我們盤點下,“瘋狂汽車城”的候選城市都有誰?
全聯25周年慶「紙本樂透卡」開賣 滿額加贈1600福利點
深圳: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度首屈一指

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市以3.57萬億的工業總產值超過了上海市(當年爲3.55萬億),並在此後蟬聯四年,但是並未成功挑戰上海第一工業強市的地位,直到2022年,深圳市的工業增加值達到了1.14萬億,第一次超過了上海的1.08萬億,曾經的“小漁村”才終於坐上了中國工業第一強市的“寶座”。
和云 获国家品牌玉山奖
深圳的“異軍突起”,與汽車產業的轉型增長密不可分。深圳市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市規模以上汽車製造業增加值增長65.6%,新能源汽車、服務機器人產量分別增長125.8%和68.8%。
據統計,深圳全市涉及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數量約2400家,2022年全市汽車產業產值2154億元,同比增長125.1%;新能源汽車產量87.47萬輛,同比增長170%。
用技术创新创造美好未来(新时代・企业新风采)
其中,比亞迪功不可沒。比亞迪集團公共事務部相關負責人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今年比亞迪深圳超級工廠一期已投產,二期正在建設,兩期工廠全部投產後,預計年產值將超1000億元。
據悉,在2023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排行榜上,深圳已經以88.1的綜合指數排名第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決勝汽車未來的智能網聯技術賽道上,深圳不僅擁有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規模最大的產業集羣,也是互聯網和軟件業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其競爭力之強,不容小覷。
上海:問鼎“汽車之都”寶座“底子豐厚”
争取台积设厂 水电只是标配 机会是留给准备好的人

與其他老牌汽車工業城市不同的是,上海始終站在時代的最前沿,即便是“痛失”了2022年全國工業第一城的桂冠,它也依舊是未來能拔得中國汽車之都頭籌的強有力競爭者。
或許是因爲遭受了較其他城市更爲嚴重的疫情影響,上海汽車工業在2022年的表現有些不太令人滿意,除了工業增加值被深圳超越以外,整車總產量也已經連續四年低於廣州,新能源汽車產量更是首次被西安超越。
黄国昌退时力马上跳槽民众党 网暴动酸求官
更值得擔憂的是,今年上海甚至有掉出工業總產值前三的危險,重慶和蘇州都有取而代之的實力,有業內人士推測,第四季度”衝一衝”的話,這兩大城市不排除反超上海的可能。
不過,“底子豐厚”的上海仍然有問鼎“汽車之都”寶座的實力。
“和平友谊-2023”多国联合演习亮点纷呈
一方面,上海目前擁有8家整車企業,600餘家國內外主要零部件企業,汽車產業是上海經濟的重要基石之一,產值佔到全市規上工業產值的1/5。無論是從配套產業鏈的完整度,還是從配套基礎設施的規模來說,上海都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此外,在消費市場,截至2022年底,上海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量超過100萬輛,居全球城市首位。
每天都在喝的「這一物」竟是最危險食物之一? 研究:10大食物過敏原要避開
猫妃到朕碗里来 小说
另一方面,相較於深圳,上海更注重第三產業發展。公開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上海市第三產業貢獻的GDP達到了約3.32萬億,而深圳的第三產業GDP則只有1.99萬億。顯然,上海走的是另外一條不同的道路——新技術產業支持下的服貿大城。
由此看來,在與深圳爭奪“中國工業第一強市”的競賽中,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廣州:衝擊世界級”新汽車城市”的“種子選手”

作爲2022年全國汽車總產量的冠軍城市,我國衝擊世界級”新汽車城市”當仁不讓的“種子選手”——廣州不得不提。
據悉,廣州已連續4年雄踞全國城市汽車產量頭名。汽車工業作爲廣州第一大支柱產業,佔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比上海更大,達1/4以上;汽車銷售額佔全市商品銷售額的比重超過1/10。這個曾經被視爲汽車產業“後起之秀”的新興城市,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已構建起了以整車製造爲核心,零部件企業集聚的龐大汽車產業集羣,目前擁有整車製造企業近20家,關鍵零部件企業超500家,產值超6000億元。
但從今年的數據來看,廣州想要保證自己在“十強工業城市”中前五的位置,存在不小難度。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廣州市第二產業增加值爲5590.42億元,增長1.7%;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0%,而寧波的第二產業增加值5462.7億元,增長5.6%;規上工業增加值3905.8億元,同比增長5.7%。
可以看出,一方面,在廣州身後的寧波已十分靠近,並且工業增速比廣州快得多;另一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廣州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呈現下降態勢,有掉出“前五”的危險。
有企業人士指出,廣州的汽車產業貌似規模龐大,企業數量衆多,但零部件產業欠發達,尤其是在進入新能源時代後,產業配套能力不足的掣肘更加明顯。2022年,整車產量第一的廣州,新能源汽車僅產出31.37萬輛,不僅與排名第一的西安(101.52萬輛)差距明顯,甚至不及重慶和長沙等城市。
重慶:新能源汽車產業取得重大突破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重慶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8830.19億元,增長6.1%;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7%,比上半年提高2.2個百分點,增幅大幅領先上海。在今年前三季度的第二產業增加值排名中名列第二,僅次於深圳。
全部售罄!开业仅一周 订单爆了 什么这么火?
近年來,重慶的汽車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尤其是新能源汽車。
在前不久舉行的2023年前三季度重慶市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佈會上,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2%,對全市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爲5.1%;新能源汽車產量24.97萬輛,同比增長4.9%,佔全市汽車產量的15.5%。特別是9月以來,重慶新能源汽車產業取得重大突破,問界新M7上市首月訂單已突破6萬輛,深藍、阿維塔等新能源車型產銷也快速增長。
對於重慶來說,目前需要提升和重點注意的,首先是充電基礎設施建設。2023《中國主要城市充電基礎設施監測報告》顯示,重慶爲24臺/平方公里,與第一的深圳(154.9臺/平方公里)、第二的上海(56.7臺/平方公里)等仍有較大差距。
新疆第三届专业舞蹈大赛决赛启幕
蘇州:智能網聯汽車高地頗具潛力

阿里巴巴辟谣“裁员两万五千人”,已报警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蘇州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924.6億元,增長3.4%;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7%。在今年前三季度的第二產業增加值排名中,蘇州只比上海少了28.97億元,落後不多,具備反超的潛力。
與其他城市相比,蘇州作爲一個“非典型性汽車工業城市”,更爲人所稱道的還是在智能網聯技術領域的優勢。
漫评英国公共服务:“缩水了”
船上的新娘(境外版)
據介紹,蘇州高鐵新城已成爲國內知名的智能網聯汽車高地,集聚了智能網聯汽車相關企業超130家,涵蓋了智能駕駛技術解決方案、整車、雷達、測試、地圖等30餘個細分領域,彙集產業人才超5000人。
而在2023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排行榜上,蘇州也以86.1的綜合指數排名第三。據蘇州市統計局公佈的數據,蘇州前三季度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7%,其中汽車製造、專用設備、電氣機械行業產值分別增長8.6%、6.6%和6.0%。因此,蘇州的汽車產業增勢雖然總體落後於滬深兩大對手,但略強於重慶,頗有看頭。
西安:新能源汽車產量霸主
侯友宜轰赖漠视民意 只有党意

最後單說一下西安。照理說,在角逐新能源汽車之都的競賽中,西安排不到前三,甚至擠進前五也比較困難,而且實際上,西安大概率並不在2023年中國”十強工業城市”之列。但憑藉着2022年新能源產量全國第一的成績,西安不得不提。
2022年,西安汽車產量達到125.55萬輛,同比增長96.48%。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101.55萬輛,同比增長277.5%,佔全國份額的14.38%,超過第二名上海的99萬輛,成爲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的城市。
森林浴步道!清風徐來蟬鳴聲 谷關七雄「馬崙山步道」大片原生林好養眼
西安爲何能夠勝出?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比亞迪,數據顯示,2022年有99.5萬輛新能源汽車是西安高新區比亞迪生產基地產出,佔比高達97.9%。
成就企業也就是成就自己,比亞迪西安生產基地生產的汽車,不僅佔2022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186.35萬輛總銷量的一半多,也推動了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277.5%,超過上海位居全國第一。在比亞迪的帶動下,2022年西安汽車產業全年產值首次突破2000億元,全年汽車產量達到125.55萬輛,同比增長96.48%。
西安市汽車產業鏈供應鏈聯盟秘書長羅建安甚至提出,目前國內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初步形成了“東有特斯拉,西有比亞迪”的產業格局。
汽車製造業是西安首個產值突破千億的產業集羣,除了上述比亞迪的巨大貢獻,還有陝汽、吉利等汽車製造企業的加持。但客觀而言,想要達成《西安市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5年)》中提出的“將西安打造成國家級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這一目標,西安汽車產業的創新研發能力、零部件配套能力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多方面的短板亟待補足。
受制於篇幅,北京、長春、合肥和武漢等城市並沒有一一贅述,這些也都是“汽車之都”的有力競爭者,有些是傳統汽車工業重鎮,面臨着轉戰新能源賽道的“重任”,有些則是“後進小生”,來勢洶洶,還被媒體譽爲“最佳風投”……
但轉型也好,“押注”也罷,當中國汽車走進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競爭的“下半場”,汽車市場格局有望改寫,也給了國內衆多城市成爲世界級”新汽車城市”的機會,未來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編輯:薛亞培
上班族抗漲 「悶經濟」隱憂浮現…將造成景氣低成長